网络上关于华为的新闻每天都在更新,最近两天恢复了正常商业布局,比如:德国电信宣布将采用华为的5G设备,华为AI开发套件华为云。
在负面舆论危机的浓烟渐渐散去之后,华为以一家“企业”的身份重新开始发布商务、科技战略。然而从曾经的“国民的希望”到后来的“仗势欺人”,华为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已经发生了某些转变。
事情从华为和前员工李洪元的“251”事件说起,12月1日,已经被关押251天的李洪元收到了法院的不起诉决定书。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检察院不起诉决定书
李洪元于2005年10月入职华为,2018年1月31日被劝退离任。离任时与公司商议获得税后30万的离职补偿金。本以为事情已经谈妥,但离职后大半年,李洪元突然被公安局拘留,罪名是“涉嫌职务侵占”,12月28日,弥补报案罪名变为“涉嫌敲诈勒索”,报案人是其前雇主——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依据是那笔30万元的转账记载。
李洪元
该起纠纷案被网络曝光后,引起大量关注,但华为采用删帖和控评的公关手段消除负面声音,使舆情进一步恶化。直到华为官方回应,给出了一个被网民认为几乎“傲慢”的声明:
在网路舆论场中,有三种意见影响力比较大:
一是“反噬说”
早在中美贸易战初期,当华为作为民族企业之光被网民捧上神坛时,华为总裁任正非就有着清醒的论断,他公开反对利用民意,也不希望大家对华为有着盲目的支持与热爱,因为舆论的追捧到了一个高点,必然要回落、甚至反噬。华为巨大的公关形象落差,也与网民过高的期待落空相关。
事实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合同纠纷,常有发生,也有法律的依据来做出判断。但此次事件中网民激烈的舆论抵抗,或许来自于对华为企业形象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与幻想。
二是“阴谋论”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网络阴谋论渐渐兴起,外国势力的干扰、商业领域的竞争,种种不可求证的“猜测”成为网民为事件归因的方向之一。
三是“权利论”
持这一观点网民认为华为作为企业,拥有广泛丰富的社会资源,在社会权力结构中处于强势地位,应当给予员工这一弱势群体更多的规则保障和人性关怀。而不是在工作场景中灌输“唯绩效论”,只关注企业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企业作为社会构建者所需要承担社会整合作用。
以上三个观点,也是仕嘉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即兴评述出发点。同学们可以参考,对于华为的企业印象“滑铁卢”你怎么看?可以在留言中和我们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