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艺考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改革的标志之一, 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初试环节的文化素养基础测试 ,考试内容为“语数英”和“文史哲”两个类别自选。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2020年中传艺考文化课考试将调整为只有“文史哲”一个类别。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不只是中传,在2018年的艺考招生中,不少学校已经开始了艺考招生的改革尝试,这其中就包括吉林大学等部属院校。
那么,持续改革的用意何在,考生们如何在不断调整的招考方案中获取好的成绩,我们需要认真解读。
此轮艺考改革的前奏是2018年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分别是6月21日召开的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
前者是教育部召开的,而后者,多位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会议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多说了, 我总结了三个核心词:本科为本、刻苦读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总结起来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已经落后世界太多了。时至今日,很多高中生还被家长和老师灌输着“到了大学就轻松了”“上大学就是玩儿”这样的思想。
这种把大学教育当成通往社会入场券的应试教育思维和忽视教育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观念,是国家对未来人才需求方面所面临的巨大危机。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教育强国必须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重视本科教育,重视真才识学,重视刻苦奋斗的创造力,而不是像翟天临那样,随随便便混一混也可以搞出名堂,平白无故地占有比别人更多的社会财富,这有违教育公平、社会公平。
我国各阶段的艺术教育长期以来更侧重于技能培养。我曾经说,多年来我们的大学培养了一大批“艺术技工”, 从培养“艺术技工”到培养真正的艺术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中国传媒大学的艺考改革正是考虑到了艺术创作与文史哲领域的联系紧密, 既要求艺术创作者具有更深厚的人文底蕴,同时也有利于引导考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根据官方消息,6月26日,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赴北大问道文史哲教育名家,专程拜访了我国 文史哲教育方面的著名学者 李中华、温儒敏、张帆等教授。
畅谈对新文科建设的设想,交流对文史哲通识教育的心得与思考。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廖祥忠校长(左三)和李中华(右二)、温儒敏(右一)、张帆(左二)等教授座谈
在这次访问中,廖祥忠校长表达了他对艺考改革的前瞻性认识,他认为 艺考生是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水平,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专家学者们也对艺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有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认为 一些文艺作品非常肤浅,缺少深刻的内涵,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创作、生产文艺作品的人缺少足够的文史哲素养。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祥忠校长和李中华、温儒敏、张帆等教授
没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开放的世界观,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人才,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很难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李中华先生尤其强调, 文史哲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熏陶和传承。 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中,重要的一点是 要把自己放进去,思考自己该怎么做。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廖祥忠校长和李中华教授
以传媒大学的艺考改革为风向标,各位艺考生在这场艺考改革中亟需明确的是, 文史哲的学习不是为了一场考试,而是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能在对文学、对历史、对思想的回望中,通过批判、反思和对比交流,将优秀的文化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
我总说,艺考考的不是试,是人,真正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不应从艺术创作中理解human,而应是human being。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解读风向标——中传将继续推进艺考改革]()
图片部分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官方信息